与痤疮一样,粟丘疹(脂肪粒)形成于毛囊皮脂腺(即毛囊生长的位置)开口,是由角蛋白(keratin)充填而成的直径1~2毫米的囊肿,多分布于眼周,也可能出现在身体其他部位。
粟丘疹(脂肪粒)不应与汗管瘤(syringoma)混淆,汗管瘤是一种好发于上颊部和下眼睑的良性肿瘤,多见于年轻成人,是汗腺末端导管分化而形成的。
最常见的粟丘疹(脂肪粒)是原发性粟丘疹(primary milia),因死皮细胞无法顺利脱落、堆积在毛孔而形成,其次是继发性粟丘疹(secondary milia),通常源于其他皮肤问题或感染对毛孔造成的损伤。
皮赘附着在皮肤表面,外观上与疣相似。作为柔软、皮色的小型增生物,皮赘常见且对人体无害,大小不一,小的直径只有几毫米,大的直径可达5厘米,好发于颈部、腋窝、腹股沟褶皱处或胸下。
皮赘会因不断触碰、摩擦、拉扯、扭转或刺激引起的供血增加而变大,但即使变大了皮赘也是无害的,手术切除也不会导致皮赘再生。
皮赘的发病原因目前尚无确切的说法,但由于有家族发病的现象,所以不排除遗传的可能性;触碰或摩擦皮肤也可能引发皮赘,因为皮赘常见于皮肤褶皱处。
皮赘当中有毛细血管,切除时可能少量出血,但如果生长的位置接近血管,出血的几率会大大增加。
疣通常不痛,可能为表面粗糙的丘疹,也可能平坦光滑,无论是寻常疣(common plantar wart)还是跖疣(plantar wart),都可见疣的中心有毛细血管破裂血液外渗凝固而形成的小黑点。
疣是由人类乳头瘤病毒(human papilloma virus,HPV)引起的一种皮肤表面赘生物,通常发生在皮肤破损处,比如剃须划伤的地方,表皮被人类乳头瘤病毒感染后容易形成疣。
患者接触自身的疣之后再去触碰其他身体部位有可能感染这些部位,与他人共用剃须刀或毛巾之类的个人物品也有可能传染他人。
人类乳头瘤病毒并不具有高度传染性,但破损的皮肤容易受到感染。
针对粟丘疹(脂肪粒)、皮赘和疣有多种治疗方法可供选择,您不必过于担忧。